黄一峰人物生平的介绍
他于1928年设诊于阊门内下塘官宰弄3号,开始了悬壶济世的中医生涯。1952年,他响应号召参加苏州市中医诊所,翌年担任该所所长,1956年发起创办苏州市中医医院,任首任院长。他先后加入了中国农工民主党和中国共产党,曾任江苏省政协委员,为省劳动模范,全国著名的脾胃病诊疗专家。
黄中的人物生平~
青年时期就读于北平汇文中学、辅仁大学,酷爱体育运动,曾代表北平市参加全国运动会,还赴日本参加足球比赛。抗日战争初期受革命思想熏陶,毅然走上革命道路,于1938年4月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1月赴冀中区东北救亡总会战地服务团及冀中军区工作。历任冀中军区火线剧社、冀中军区教导团、冀中区抗大总校3团和2分校3团指导员、政治教导员等职。解放战争期间,从事干部教育和东北地区青年团的组建和发展工作。历任沈阳市中苏友好协会秘书长,安东省建国学院教育处长,辽南省教育科长和建国学院教育长。辽宁省青委书记,东北团委秘书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做出了贡献。建国后,先后任青年团中央军体部长兼中国全国体育总会副秘书长、代秘书长,中央国防体育俱乐部主任,同时参与筹备组建国家体委。1952年人国家体委副秘书长、党组成员。1956年起任国家体委副主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主席并兼任中国足球协会主席、中国武术协会主席、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一、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1978年担任第5届全国政协委员,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12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同年任国家体委顾问、并兼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足球协会、中国登山协会和中国武术协会顾问。黄中同志为创建和发展新中国体育事业奋斗40余年,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参与体育大政方针的制定,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新中国体育事业创建者之一。他从体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宣传和落实毛泽东同志关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指示,对发展体育事业有众多建树。他出任团中央军事体育部长和体总副秘书长之初就着重投入到国防体育的创建和我国第一套广播体操的编制和推广工作。他主持筹备了第一、二、三、四届全国运动会,为全运会的成功举行呕心沥血,功不可没。他是我国首次成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组织者、指挥者,实现了人类第一次从北坡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的壮举。他是第一任中国足球协会主席,长期主管足球工作,积极倡导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开展小足球运动,从基层、从少年抓起,为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和提高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在主管体委外事工作期间,多次率领体育团队参加重大国际比赛体育会议,在国际体坛上显示了出色的体育外交才华和坚定地原则性。增进了我国与各国体育界的团结和友谊,同时在国际体坛上旗帜鲜明地进行反对“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斗争,维护了我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合法权益。他作为新中国首次排出的体育代表团领导成员之一,参加了1952年在赫尔辛基举办的地15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并出席在奥运会上首次升起五星红旗的庄严仪式。他曾先后担任在印尼举办的新兴力量运动会联合会副主席和在柬埔寨举行的亚洲新兴力量运动会联合会主席,这两次体育盛会的成功举办,冲破了当时国际体坛某些人对国际体育组织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垄断。黄中同志在“文化大革命”中身心备受摧残,但他立场坚定,同林彪、“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进行坚决的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不顾自己年老多病,仍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主持召开了一系列有关体育工作的全国会议,为体育事业的拨乱反正和迅速恢复与发展,投入了大量心血和精力。担任国家体委顾问以后,他仍然继续关心体育事业的反战,为新的历史时期体育腾飞与改革出谋献策。根据组织安排,他还做了很多团结境外人士的统战工作。黄中同志具有丰富的体育业务知识和组织、领导及管理经验,是卓越的体育活动家和专家,在国内外体育界享有崇高的威望。几十年来,他为促进我国体育的发展,为增进我国人民和体育工作者与世界人民的团结、友谊,为推动亚洲和世界体育的交往奋斗了一生。为了表彰他为体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国家体委先后授予他“新中国体育事业开拓者奖章”和“体育工作荣誉奖章”,1986年国际奥委会授予他“奥林匹克银质奖章”。1996年2月15日7时6分在黄中同志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他在病重期间仍关心体育事业的发展,在逝世之前还留下遗言,将自己的遗体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他的逝世使我国体育事 业失去了一位优秀的领导者。
黄春辉 ,女,汉族,中共党员,1933年5月出生于河北,祖籍江西省吉安县,无机化学家。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同年留校工作至今,黄春辉作为访问学者于1981-1983年间在美国能源部Ames国家实验室和Arizona大学化学系进行合作研究。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现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先进材料实验室教授。黄春辉教授主要从事稀土配位化学和分子基功能膜材料方面的研究。前者内容涉及稀土元素的萃取分离、稀土配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特别是稀土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及电致发光性质的研究。在分子基功能材料的研究中,将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分子设计的原理引入到光电转化材料的设计中,发现了两者在构效关系上的相关性,开发了一类新的光电转化材料。黄春辉教授著有《稀土配位化学》(1997)、《光电功能超薄膜》(2001)和《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导论》(2005)。此外,还参加编写了《无机化学丛书第七卷 钪及稀土元素》、《稀土》等专著。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J. Am. Chem. Soc., Adv. Mater., Science in China B等发表论文300余篇,他引1800余次。黄春辉教授先后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子课题、中国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子课题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她200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现兼任《中国稀土学报》常务编委、中国稀土学会常务理事。科研成就稀土功能配合物的研究方面,在分子基功能材料的研究中,稀土配合物的光学微腔中同时观察到荧光增强和寿命缩短这两个介观物理现象;以铽配合物组装成的电致发光器件,其绿光亮度达到目前同类工作已知的最高值——920坎德拉/平方米。在分子基功能材料的研究中,将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分子设计的原理引入到光电转化材料的设计中。在具有二阶非线性的半菁染料体系中,发现了两者在构效关系上的相关性,开发了一类新的光电转化材料。在对二氧化钛纳米晶体进行表面修饰后,提高了染料敏化纳米晶太阳能电池的一些重要指标。主要研究稀土配位化学和分子基功能膜材料。前者内容涉及到稀土元素的萃取分离、稀土配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结构及性质研究,特别是稀土配合物的光致发光及电致发光性质的研究。 70年代后期,黄春辉开始从事稀土分离化学和稀土配位化学的研究。由黄春辉主持研究的“稀土萃合物和萃取机理的研究”于1988年获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作者)。该项研究的特色在于按照萃取体系的分类系统研究了5个类型的萃取体系的萃取络合物结构,配合宏观热力学研究从分子水平上开展了萃取机理的研究。例如二乙基己基磷酸酯(HL)是稀土分离中常用的萃取剂之一,当稀土与HL的比例大于1:3时,萃取体系发生乳化,在过去的文献中对此现象有过一些定性推测。黄春辉由模型分子出发,得出只当烷基磷酸酯中的烷基为甲基、稀土:HL=1:3时,萃合物为三维网状结构;当烷基长度大于乙基时,萃合物为准一维链状高聚结构,从而为生产工艺的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又例如,在一般情况下,体系确定之后分离系数可近似视为常数;但在环烷酸萃取分离钇时,钇与其他稀土,特别是镧,按通常测定的分离系数去设计流程时偏差很大。种种迹象表明,其间发生了带同萃取,带同萃取的可能性之一是有异双核配合物的存在。黄春辉由热力学数据确定了在该体系中异双核配合物比同双核配合物更稳定,同时也用模型分子得到了镧钇双核配合物的单晶。这一研究结果从理论上指出,在用环烷酸从稀土混合物中萃取高纯氧化钇之前,有加入重轻稀土分割程序的必要性。直至目前为止,生产中一直沿用这一研究成果。此外,黄春辉还参加了多种稀土萃取分离工艺的研究,作为主要参与者之一与其他同事一起获得过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成果奖,1988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串级萃取理论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第四作者),1989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四作者)。自80年代后期,她在稀土分离化学及配位化学研究的基础上又开展了分子基功能材料及其超薄膜的研究。在稀土光致发光材料的研究中,将荧光性能优越的稀土配合物制成两亲性分子,利用LB膜技术可在分子水平上精确控制膜厚的优点,成功地应用到光学微腔的组装上,首次在稀土配合物的光学微腔中观察到荧光亮度增强和寿命缩短这两个介观物理现象。在电致发光方面,以铕、铽为发光物质,使铽的发光在18V下达到920Cd/m2,这是目前同类工作的文献的最高值。首次将稀土配合物大阴离子引入到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中,使染料分子的光学二阶非线性系数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二阶非线性及光电转化材料的研究中,首次在染料体系中发现了二者在结构上的相关性。此外,还研究了一系列C60氨羧及多氨多羧单加成衍生物的光物理、光化学及表面化学行为。在单分子层修饰的电极上,获得的光电转化量子产率最高达到8%,是目前文献报导单层膜的最高值。以上的部分内容获1996年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作者)。黄春辉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她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富于奉献精神。她认为教书育人是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栋梁之才,导师的责任就是要将自己的学生带到学科领域的最前沿,这就要求导师不仅要传授自己所熟悉的知识,而且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只有这样,在21世纪的科学舞台上,学生才有可能具备与国际同行对话的能力和合作的基础。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黄春辉以其新颖的研究方向,深深地吸引着年轻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勤奋努力,思想活跃,在一个宽松活跃的气氛中得到了严格的科学训练。黄春辉在指导研究生时,在强调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同时,更强调调动学生自身的创新精神。在指定论文题目时,从不将指标定死,而是留有余地,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足够空间;这样,她的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工作中不但能够得到严格的实验技能训练,而且可以得到科研思维及自主安排工作的锻炼。她的研究小组成果丰硕,当学生们毕业离开这个集体时常常留下了许多催人泪下的肺腑之言。黄春辉前后共培养硕士生11名、博士生19名,其中一名博士生获1996年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并获得1997年首届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另一名获得1999年中国大学生“五四奖学金”;一名年轻教师获1998年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并获1998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黄春辉本人也于1996年和1998年两度获得北京大学优秀博士生导师奖励。截止到1999年12月,黄春辉先后共发表论文250余篇,其中进入SCI源期刊的有130篇。她著有《稀土配位化学》(科学出版社,1997年)。参加编写了《无机化学丛书第七卷——钪与稀土元素》(科学出版社,1992年)并负责全卷统稿,《稀土》(冶金出版社,1995 年第二版),《高等无机化学实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生平经历1933年5月4日 出生于河北邢台,祖籍江西。1951年9月至1952年夏 在清华大学化学系学习。1952年夏至1955年夏 因院系调整在北京大学化学系学习,大学本科毕业。1955年夏至1976年 在北京大学化学系任助教。1976-1978年 在北京大学生化学系任讲师。1978-1986年 北京大学化学系任副教授。1981-1982年 在美国能源部Ames国家实验室做访问学者。1982-1983年 美国Arizona大学化学系做访问学者。1988-1990年 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1990年至今 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作1. 黄春辉,李富友,黄岩谊,《光电功能超薄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 黄春辉,李富友,黄维,《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与器件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 Efficient Electroluminescence from a New Terbium Complex, H. Xin, F. Y. Li, M. Shi, Z. Q Bian, C. H. Huang, J. Am. Chem. Soc., 2003, 125, 7166-71774. Room Temperature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Bicontinuous Cubic Mesoporous Silica by Hemicyanine Dye/Surfactant Blends, K. Hou, L. Shen, F.Y. Li,* Z.Q. Bian, C.H. Huang*, J. Phys. Chem. B, 2006, 110 (19): 9452-94605. Synthesis,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and Electrophosphorescence of New Iridium(Ⅲ) Complexes based on Quinoline Derivatives, Qiang Zhao, Chang-Yun Jiang, Mei Shi, Fu-You Li, * Tao Yi, Yong Cao* and Chun-Hui Huang*, Organmetalics 2006, 25, 3631-3638荣誉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各1 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 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黄春辉教授已培养出20 余位理学博士,其中两位博士生获全国百篇优秀论文(1999, 2003)。三位青年教师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研究领域和兴趣1.荧光功能配合物:设计、合成、表征具有荧光性质的配合物,研究它们在有机电致发光、光学微腔、光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 。2.光电转化膜材料:设计、合成、表征具有光电转化性质的分子基材料,研究它们的光化学及光物理性质,将它们修饰到宽带半导体上,研究它们在太阳能转化中的应用 。小传作为为数不多的女科学家,黄春辉没有大科学家的架子,她的目光随和、温暖,针对问题,娓娓道来,让人感觉“如沐春晖”。可是一说到科研,她的性格中又突现出坚强、不服输的劲头来。这和她的家庭有关,她的父亲是一名土木工程师,所以青少年时代在黄春辉的记忆中是经常搬家。她祖籍江西,出生在河北,云南读的小学,却在上海度过的中学时代。高中时代黄春辉随家搬到上海,就读一所普通高中,可是就在这里,她确定了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并于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黄春辉1955年毕业后,一直从事有关稀土分离、稀土应用方面的研究,所谓稀土就是稀有的一种土,是17种元素的总称。稀土中的17个元素非常相似,很难分离,经过各国科学家的不断研究,差不多用了150年才把它们分离开来。实际上各元素之间,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但物理性质相差却很远,这样才有利于我们的应用。中国的稀土元素储藏量居世界第一,世界上80%的稀土都在中国。但在过去,我们自己不能分离,只能把原料卖给国外,再从国外进口产品。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我国自己开始稀土分离,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我国稀土的生产量达到了世界第一,同时也是稀土出口大国。黄院士讲,从几个屋子大的计算机发展到今天的台式机,从酒瓶大的晶体管到如今针头大的点,像这些解决物体体积小、重量轻、功能多的办法,就是科学家不断追求的目标:器件小型化,材料薄膜化。材料薄膜化,让电脑、电视随身带,看来不再是梦想。黄春辉院士一直选择前沿课题,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列,她说,只有这样,才能随时知道国际舞台上发生的事情。科学需要积累,需要一步步向前,脚踏实地。这也正是她经常教育学生的话,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题质量。黄春辉就是这样一步步走来的。
网友点评:
宣肩请问江南四大才子的名字和他们的生平事迹和特长?? -
19778206142 …… 》 江南四大才子 真实历史的唐伯虎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又字子畏,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美称,...
宣肩阿西莫夫的生平简介 -
19778206142 …… 》 艾萨克·阿西莫夫,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早已远远超过了...